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干部师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学校党委中心组重点学、党员干部带头学,建立党员常态学习机制,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各类研讨,积极咨政建言。
2.持之以恒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回信精神作为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的“第一议题”,不断提升校领导班子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一岗双责”,及时调整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对口联系学院安排。改进工作作风,践行“一线规则”,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增强工作实效,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3.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和校院两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三清单”,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链条。制定学校关于构建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探索“三不腐”协同联动的有效途径。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强化二级纪委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对标对表上级要求,继续做好教育部巡视整改工作。加强校内巡察,督促被巡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专项巡察发现问题的整改,适时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项巡察“回头看”,加强巡察成果运用。
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维护校园政治安全,全面梳理排查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报告。严格落实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校院两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制度清单,组织各二级单位签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书,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各类网站、新媒体、电子屏等阵地管理,落实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度要求,强化对涉及重大主题、敏感事件和重点任务的活动审批和过程管理。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处置等流程机制,开展网络素养能力专项培训,提升师生干部用网、治网、管网能力水平。在重大节点和特殊时期实行轮值制和零报告制度。加强保密宣传教育,筑牢保密安全防线。
5.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制定校院两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制度清单。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高中高校学生推优一体化工作模式,完善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发展党员路径。实施“党务工作者专项培养计划”,加强“大书记带小书记”“党支部书记双月谈”等项目建设,提升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
6.积极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调整优化组织机构设置,选优配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机制,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把抓“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干部管理监督,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7.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迎接上海市文明校园终期检查工作,持续推进2021-2023年度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创建。开展2020-2022年校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及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推进大学生艺术团民乐团建设,打造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艺术实景课堂。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做大正面宣传,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8.凝聚事业发展各方力量。修订《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指导意见》,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丰富“同心讲堂”等系列活动。支持统战成员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党外干部梯队建设,做好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及市级统战团体换届候选人推荐考察等工作,推进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加强离退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更好为广大离退休人员提供服务,发挥关工委、老教协等涉老组织的独特优势,打造“三校合一”的老年大学品牌。组织开展华东理工大学工会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召开学校第九届教代会暨第十六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推进“教工之家”及“教工小家”建设。激发团学组织活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9.统筹抓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要求,稳妥有序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强化日常健康管理,做好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加强健康驿站建设,提高校医院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做好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宣传,最大程度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和学校正常运行秩序。
10.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思政课改革,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织开展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升旗等仪式教育。开展读书行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助力价值观塑造。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细落实关心关爱学生措施,防范校园心理危机、极端心理事件发生。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深入开展辅导员“赋能提效”成长计划,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11.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扎实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深化“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课程内涵改革;加强体教融合,增加体锻设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拓展“美育大讲堂”内涵,营造以美育人环境;强化劳动育人实践,做亮劳动教育品牌。以数字技术推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优化招生专业结构,组建由高层次人才、专业教师、校友和学生构成的跨学科招生宣传队伍,丰富宣传模式,提升生源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开展贯通式案例教学,增设miniMBA微专业,推进工科试验班、双学士学位等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统筹布局实践实训类课程,强化工创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2.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申报组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继续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学生培养新举措。围绕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重点组织申报社会工作、能源动力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施研究生招生与生源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做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招生工作,拓展工程硕博专项招生基地,扩大专项招生规模。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13.持续提升创业就业水平。加强双创课程建设,以科创项目提升课程案例实战性,打造双创“优师”与“金课”。修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学科竞赛认定范围和分级分类,积极承办国家级或市级学科竞赛、双创竞赛,以赛促学。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联合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共建双创实践项目,升级改造“G空间”,完善线上“双创实践平台”功能,建好建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优化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开拓重点用人单位,挖掘就业工作岗位。强化就业指导,引导更多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基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14.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制转变。优化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完善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开展老年终身教育,承办上海市第十九届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
15.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强化二级党组织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持续开展教师思想状况动态调研,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教师思想动态调研与反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严格师德师风监督,成立研究生师德师风督导队。强化教师队伍价值引领,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选树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16.健全岗位聘用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岗位聘用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健全人才支持举措。稳妥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改革,落实学院用人主体责任,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学术引导、平台支撑、以老带新、团队互助、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给予全面发展支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做大博士后队伍规模,提高博士后队伍质量。
17.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形成岗位和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促进教职工队伍协调发展。完善多元人才发展通道,完善人事管理服务体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8.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检查和考核工作。全面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好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工作,积极谋划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等领域高峰学科建设,持续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优化“双一流”建设资源配置,增强学科综合优势和整体竞争力。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做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19.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对接,持续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硕博士人才联合培养等工作。继续完善生物医药关键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多措并举推进平台建设工作。
20.加强科研组织工作。推动项目组织从“接单式”向“主动式”转变,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地方和骨干企业“揭榜挂帅”,共同凝练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问题,共同发起重大攻关任务,特别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强引导优势科研团队提前对接各级重大项目。重点规划布局基金委重点项目、仪器专项、创新群体等项目,有组织地进行基金申报。继续做好国家和各类上海市科技人才项目遴选推荐工作,建立健全分领域、分赛道的校内遴选机制。积极组织成果培育凝练,做好2023年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的申报工作。
21.加快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协同共建,推进科研基地优化整合,推动数学、物理等学科平台基地布局。做好“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氢能绿色制造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要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工作,促进科教融汇创新,不断提高承接国家级重大科技任务、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进一步深化与重点企业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联合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化学品和生物医药两个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地合作新模式,推进西部能源与化工研究院规划建设。
22.提高人文社科影响力。加快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出台《面向2035:华东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智库基地建设,提升咨政建言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机构建设,组织申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等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宣传推介优秀学术成果,强化“陇上人文讲坛”学术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3.推进国际创新合作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交流,巩固与英国及欧洲地区合作关系,探索在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发合作办学项目。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合作平台建设与升级,支持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有序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做好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进一步做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建设和“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落实外事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管办分离,优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
24.加强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建设。启动沙特阿美国际学生培养项目,建立与沙特阿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结合学校海外办学发展规划,筹建汉语言本科专业。提升国际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办学环境。
25.优化财务管理服务。全面落实预算一体化管理,推进二级学院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上级财政专项项目库建设,改进专项绩效评价机制。推进数字财务大厅建设,建设收费一体化平台,推进酬金业务实时发放,实现银行回单电子化,大额支付审批线上化,提高在线服务水平。
26.提高内控水平。完善学校采购和审计制度体系。全面开展供应商履约监督和评价。强化建设工程管理关键环节审计,加强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建设工程典型项目风险点分析,规范建设工程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办学管理专项审计,完成经营性资产、后勤保障专项审计。建立审计监督员队伍,建设审计问题库和案例库,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27.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继续做好学校不动产确权补证工作,有序推进上海健康医学院徐汇校区无偿划转接收工作和金山校区无偿划转收尾工作。制定所属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奖励办法。修订商管公司章程,完善公司内设机构设置,建设奉贤校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开展实验室空间布局改造,实验教学中心环境文化建设。优化装备资产、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28.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新建视频图像信息AI应用系统,提升校园视频监控智能化水平。实现徐汇校区安消联动系统全覆盖,奉贤校区消防烟感报警系统全覆盖。继续推进实验楼宇集中供气改造项目,减少实验室内气体钢瓶存量。实验室加装气体安全无线侦测器,提升用气安全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29.提升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服务能级。帮扶云南省寻甸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助力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平台建设,推动挂牌成立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承办2023年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例会。优化对口支援高校交流生协同工作机制,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进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提升对口支援6所中西部高校能力。
30.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徐汇校区1号学生公寓和先进材料大楼建设。启动徐汇校区三食堂和科辅一楼改造项目。完成徐汇校区电力扩容二期项目、局部道路改造工程和学生3舍、4舍修缮。启动奉贤校区生物医药科研楼、动物实验楼新建工作;开展奉贤校区学生三食堂、研究生公寓项目前期规划。
31.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继续推进以学院为单位的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实施两校区公共空间光源改造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实现纸电资源的统一管理。全力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工程。依托学校建设成就展,开展校本文化传承计划。加强校友联络,推进行业校友会建设。
32.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开展数据质量提升工程,规范数据标准,强化数据赋能。以系统应用驱动数字技术与一网通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有机融合,实现“三网融合 一站服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深化全域数据治理,完善学校治理现代化支持服务体系。优化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智能化、多元化、多样化。加强传统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智能、敏捷、安全的“新基建”融合信息基础设施。
附件: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亮点和重点项目
亮点项目5项:
亮点项目1 |
名称: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工作 |
目标:围绕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深入查摆问题,常态长效做实评建改,巩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持续深化“五育并举”。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引领课程内涵改革。加强体教融合,上好体育课,办好体育节,组织好高水平运动队。拓展“美育大讲堂”内涵,强化劳动育人实践,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任务二,推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系统,强化数据赋能,运用海量数据形成学习者画像和教育知识图谱,搭建师生个人数字空间,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个性化,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能力。 任务三,注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核心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新开《AI与数字经济》课程,新设Mini-MBA微专业,打造学科融合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和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相关领域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的建设。 任务四,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新工科”建设,开展贯通式实践案例教学,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实践类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课程。打造全校共享工程实践平台—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持续推进数字赋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效果: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圆满完成,以评促建效果明显,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
亮点项目2 |
名称:奉贤校区生物医药学科平台建设 |
目标:进入国家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行列,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将学校生物医药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纳入奉贤区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培育名单。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启动奉贤生物医药大楼(包括动物实验中心)开工建设相关工作;优化完善《医药先进生物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可行性报告》等相关材料。 任务二,依托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平台项目建设,争取区域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与上海市徐汇区、奉贤区、临港新片区等地方政府对接,持续推进建设工作。 任务三,持续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对接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产教融合平台共建、工程硕博士人才联合培养等工作,多措并举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上海医药集团、东方美谷等企业合作,在奉贤区谋划建立全重室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校企联合机构和平台。 效果:学校产教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硬实力不断提升。 |
亮点项目3 |
名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有组织科研 |
目标:牵头重组(新建)全重室、参与共建的化学工程联合全重室通过科技部评审,开展建设;推进“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氢能绿色制造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以及“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中期考核及建设;推动上海电子化学品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加强国防科研能力建设。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调整全重室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组织相关重组(新建)全重室继续优化重组方案,落细筹备工作分工和答辩工作准备,提前布局规划重组(新建)后建设方案。 任务二,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推动、落实“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氢能绿色制造与利用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的建设方案;成立工作组,指导和实施“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的中期考核。 任务三,成立由科研院和相关学院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制定施工图和时间表,推进“上海电子化学品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立项并挂牌;有序推进“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工作。 任务四,以GF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为契机,谋划培育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重点团队,调动优质科研团队和科研设备设施参与GF科研。 效果: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产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标志性成果。 |
亮点项目4 |
名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影响力提升行动 |
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加快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智库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打造核心团队,提升咨政建言水平。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走访调研各指导单位、兄弟高校、学校兄弟部门及各人文社科单位,总结经验,梳理形成《面向2035:华东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学校当前至2035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及任务,推动学校加快构建具有华理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任务二,依托学校特色研究领域打造新的交叉学科平台基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及“民营经济研究院”,依托优势学科资源,凝练主题方向,打造核心团队,培育科研骨干,有组织有重点地探索和发展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性高端智库。 效果:人文社科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及声誉中的作用更为彰显,新的交叉学科平台基地建设初具成效,链接外部资源、承接重要任务、咨政辅政、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构建具有华理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新成果。 |
亮点项目5 |
名称: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工程 |
目标:推动“十四五”校园规划建设,实现徐汇校区学生住宿空间改善,逐步提升生活和教学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与服务。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有序推进新建徐汇校区1号学生公寓项目完成并交付使用、徐汇校区局部道路改造工程实施、徐汇校区三食堂改造启动以及学生宿舍3舍与4舍修缮。 任务二,启动徐汇校区科辅一楼改造项目,完成徐汇校区电力扩容二期项目,优化基础办学条件。根据楼宇摸排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持续更新完善修缮项目库,逐步提高楼宇适用性与安全性。 任务三,2023年徐汇校区先进材料大楼竣工并开展验收工作,为学院进行实验区域装修创造条件。启动奉贤校区生物医药大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上报等工作,深化设计方案,力争办理前期规划手续,取得开工证。 效果: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取得进展,进一步缓解学校住宿紧张及教学科研空间紧张问题,师生教学、生活等环境得以美化完善。 |
重点项目13项:
重点项目1 |
名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
目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主题教育专项。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开展好主题教育,健全师生理论学习常态化机制,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任务二,青言青语专项。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华东理工大学团学骨干宣讲团开展系列活动,制作党的二十大精神“青言青语”主题微视频。 任务三,大思政课专项。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任务四,社会实践专项。开展“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引领行动。 效果:广大师生能够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提升。 |
重点项目2 |
名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 |
目标:形成科学、完善的校内诊疗机制和危重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全力做好物资保障。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相关药品,建立稳定保供渠道,储备充足的常用防疫物资。 任务二,加强健康驿站建设管理。加强健康驿站各关键环节监督管理,提升健康驿站医疗资源及工作力量配置,保障师生就医需求。 任务三,提升校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发热门诊建设与服务,强化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健全专业救治绿色通道,强化落实联防联控工作协同对接机制。 效果:确保健康驿站高效、规范、有序运行,全力保障在校师生生命安全与校园稳定。 |
重点项目3 |
名称: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
目标:培养一批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特色、有成效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加大招聘力度。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通过社会招聘和汇贤计划,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任务二,赋能提效成长。依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主题班会评比、工作法交流等,按照固本培基、分层分类、双线发展的思路实施辅导员“赋能提效”成长计划,系统提高辅导员工作开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任务三,谈心暖心计划。通过节日慰问、谈心谈话、过集体生日等方式,关心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凝聚力和工作活力。 任务四,心理健康专项。对辅导员、班导师、研究生导师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案例分析,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效果:有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激发工作热情活力,促进队伍健康稳定。 |
重点项目4 |
名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行动 |
目标:完善科技策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好用好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提升竞赛效能。加强过程管理和成果导向,修订《华东理工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引入企业命题。力争“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得国家级金奖、一等奖2项以上。 任务二,打造双创“金课”。丰富创新创业模块选修课程,以行业专家、创业校友扩充双创导师团队,统筹校内外资源培育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升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元宇宙卓越工程师实践实训平台”。 任务三,推进基地建设。完成“G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升级改造。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共建双创实践基地,联合举办赛事,为在校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拓宽科技成果商业化路径。 效果:创新创业竞赛取得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进一步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
重点项目5 |
名称:深入推进就业引导工程 |
目标:通过前置生涯教育、校领导访企拓岗、开展就业引导等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充分优质。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生涯规划专项。前置生涯发展教育,开展“一心三观”主题教育,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开展“就业育人大讲堂”“行业大咖聊生涯”。 任务二,能力提升专项。打造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库,针对学生需求,提供简历、面试、形象、表达等培训,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 任务三,访企拓岗专项。与校友走访、科研合作相结合,分地域、分领域,校院两级开展访企拓岗,新开拓50家重点用人单位,挖掘高质量就业工作岗位。 任务四,就业引导专项。选树基层就业、重点领域就业典型,引导更多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基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效果: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
重点项目6 |
名称:健全高层次人才岗位体系 |
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破除“五唯”倾向,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预聘-长聘岗位聘用体系,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系统开展调研。系统调研兄弟高校的预聘-长聘岗位体系,探寻适应学校发展阶段的好做法,初步构建以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为代表的人才岗位体系。 任务二,广泛组织研讨。分别组织教师代表、学院、职能部处座谈会,立足校情,围绕预聘-长聘岗位体系框架原则,广泛征询意见,凝聚思想共识。 任务三,起草相关文件。起草制订《讲席教授岗位聘任实施办法》《特聘教授岗位聘任实施办法》《华东理工大学预聘-长聘岗位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按学科类别制订相应聘任标准,形成指导相应岗位聘用的文件体系。 效果:高层次人才岗位及薪酬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创新创造、干事创业活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 |
重点项目7 |
名称: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及学科建设工作 |
目标: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力争进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行列,布局关键领域区域创新中心,探索创新研究院建设,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学科方向。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认真开展申报筹备工作,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启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任务二,开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赛道,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精准对接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战略,积极谋划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碳中和、新能源等领域高峰学科以及国家、省部级创新中心或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努力争取学科建设资源。 任务三,以《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为指导,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及其提升对策的研究工作。持续推动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探索布局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智库建设和战略规划研究合作。 任务四,积极争取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项目,推进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效果:校地、校企合作持续强化,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得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
重点项目8 |
名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提升重大任务承担能力 |
目标:力争获得国家奖1项、教育部奖3-5项、上海市奖10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人物奖3-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项目4-8人、重点类项目6-9项,争取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重大项目、重大仪器等项目1项;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有可喜收获。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积极组织申报、培育遴选、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辅导和预答辩,做好2023年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的组织保障工作。 任务二,规划、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2030等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各学院优势科研团队提前对接各级重大项目的指南撰写,积极申报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组织各学院结合各自学科优势,重点规划布局基金委重点项目、仪器专项、创新群体等项目。 效果: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申报立项取得更大突破,国家重大任务承担能力不断提升。 |
重点项目9 |
名称:以标志性校企校地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变革性发展 |
目标:聚焦标志性、重大校企、校地合作项目,推进协同创新,形成标杆性示范;新增千万级校企合作项目5-8项,推进万华化学、中国石油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高质量建设“华东理工大学宁东创新研究院”,推进西部能源与化工研究院规划建设。做好“国家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点”的验收准备。基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入围教育部第一批“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转化行动,推进校企联合技术创新转移机构建设,新建6-8家新型校企联合研究机构。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优化产学研合作部工作职能,做实企业特派员制度。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深化与重点头部企业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中国石油新材料联合创新平台建设,落实与万华化学的联合创新框架协议。 任务二,实施有组织、有重点、规范化的校地合作和校外研究机构建设,重点推进西部能源与化工研究院规划建设,深入推动与临港自贸区、上海化工区、宁夏宁东、江苏苏州、山东济宁等校地合作,探索“科研飞地”等新型校地合作模式;继续深化校外研究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任务三,继续推进作为重要集成攻关与央企合作标志,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中石油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任务四,探索完善基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特色校企联合技术创新转化机构的建设,健全准入标准、过程管理和退出机制。推进国家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点的规范化、体系化以及技术转移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可推广、可示范、引领性的华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落实“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效果:形成校企、校地合作标杆性示范,探索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形成高校成果转化的“华理经验”。 |
重点项目10 |
名称:立足学科特色,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
目标:启动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化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合作交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高校建立交流平台。按照法国教育部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要求,启动相关认证准备工作。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推动形成“大外事”工作格局。研讨学校国际化工作发展重点,加强校内各单位间工作交流。 任务二,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计划。落实沙特学生进行汉语培训与预科学习的项目安排,争取与沙特阿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商讨石油化工领域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双学位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三,推进开放融合。继续推进实施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项目,探索与欧美名校开发新的合作办学项目;赴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开展项目调研及洽谈。 任务四,推进CTI认证工作。制定认证准备工作方案,进行软硬件建设,学习交流认证经验,收集整理相关支撑材料,成立企业俱乐部,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效果:校外事工作全面开展,通过打造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教育领域民间交流合作,提升中外办学质量,打造华理教育品牌。 |
重点项目11 |
名称:校区划转和房屋确权推进工程 |
目标:有效缓解学校徐汇校区办学资源紧张矛盾,有效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安全和师生人身安全,切实解决徐汇和奉贤两校区存在的不动产权证权属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统筹协调,全力做好校区划转工作。主动沟通上海健康医学院完成上海市卫生学校资产划转工作;全力配合上海健康医学院决策的划转资产决议及材料报送批复工作;根据实际工作进展,由市教委决策房地和资产分批划转工作。学校根据校区划转进校工作进展,适时将金山校区划转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二,持续做好确权补证工作。力争做好徐汇校区土地红线界定工作和解决奉贤校区部分建筑无立项批复工作,做好确权补证工作,持续提高学校房屋产权证拥有率。 效果:金山校区无偿划转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徐汇校区无偿划转至我校的校区划转工作进程得到大力推进落实,学校房屋产权比例实现大幅度提升。 |
重点项目12 |
名称:以数字技术赋能校园安全智能化建设 |
目标:进一步优化实验室空间布局和集中供气项目改造,提升实验室安全数字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技防、消防建设,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推进实验室安全专项二期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实验室布局改造工作,降低实验室布局不合理带来的风险。通过集中供气改造工作,减少实验室内气体钢瓶存量。实施实验室加装气体无线侦测器工作,将报警信号接入学校安保平台和HSE管家系统,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我校用气安全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任务二,推进空置实验用房使用。按照学校用房使用规划,推动学院实验用房调整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改善实验室用房环境条件。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建,协调各实验教学中心完成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任务三,推进安消联动系统全覆盖、消防烟感无死角。新建视频图像信息AI智能化应用系统,加强徐汇校区、奉贤校区消防与技防联防联控。强化安全形势分析研判、校园巡逻和各类实战演习(消防、反恐等),及时有效处置各类安全隐患。严格管控校门,守好校园安全第一道防线。 效果:学校实验室安全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校园整体安全稳定。 |
重点项目13 |
名称:提升校友服务水平服务学校发展 |
目标:了解校友需求,为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任务与举措: 任务一,制定走访计划。以地方校友会、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为抓手,以服务校友为重点,制定校领导带队走访计划,了解校友需求,寻找合作切入点。 任务二,推进行业校友会建设。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校友事业发展需求,筹备成立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校友会。进一步推进已有的7个行业校友会建设,促进校友资源跨界共享并实现共赢。 任务三,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从完善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组织建设管理、重点校友跟踪、服务广大校友等方面,进一步综合加强校友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校友提供更精准和更便捷的服务。 效果:开发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促进校友与学校事业共同发展。 |
—